曾经仅剩4名学生、2名教师,濒临撤并边缘的骆驼城镇新民小学,如今已焕然一新。窗明几净的教室、崭新的高标准塑胶运动场、水冲式厕所和整洁的学生餐厅,共同构成了一所现代化乡村小学的图景。这所学校的蜕变,是高台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。

几年前,新民小学还深陷“招生难”与“师资弱”的双重困境。“当时,别说家长不愿送孩子来,连老师都不愿意留下,学校几乎走到了撤并的关口。”校长赵吉凯回忆道。

转机来自于国家城乡教育均衡项目的实施。各级部门累计投入700多万元,对新民小学的校舍进行全面维修改造,并新建了配套生活设施。同时,学校创新推行日托制,提供营养午餐与午间食宿服务,实行“早送晚接”,既保障了学生的饮食健康与安全,也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与务农劳作之间的时间冲突。

“现在学校条件和城里的没什么差别,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我们放心!”学生家长毛致明的话,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。

硬件的升级只是起点。随着教学环境彻底改善,教师队伍也从原来的2人壮大至17人,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显著提升。学校由单一教学点迅速发展为完全小学并附设幼儿园,实现了从“老破旧”到群众认可的“四好校”的华丽转身。
“看到孩子们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成长,我们老师也干劲十足!”教师陈玉欣感慨道。

新民小学的蝶变,是高台县“下好城乡教育一盘棋”战略的具体成果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县已累计投入教育资金3.49亿元,实施各类教育项目170个,新改扩建校园57所,持续夯实义务教育薄弱环节。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,如今真正能在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乡村教育基础由此不断“强筋壮骨”。